导读在合同法中,撤销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赋予了当事人一种救济手段,以纠正因欺诈、胁迫或其他非法手段而缔结的合同。然而,撤销权的行使并非无期限的,而是受到“除斥期间”的限制。本文将详细探讨合同纠纷中的撤销权以及与之相关的除斥期间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一、什么是撤销权?撤销权是指当合同存在可撤销的原因时,......
在合同法中,撤销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赋予了当事人一种救济手段,以纠正因欺诈、胁迫或其他非法手段而缔结的合同。然而,撤销权的行使并非无期限的,而是受到“除斥期间”的限制。本文将详细探讨合同纠纷中的撤销权以及与之相关的除斥期间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
撤销权是指当合同存在可撤销的原因时,受损害的一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该合同的权利。这些原因可能包括: 1. 欺诈(Fraud): 一方故意隐瞒事实或者提供虚假信息,导致另一方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 2. 胁迫(Duress): 通过威胁或恐吓手段迫使对方签署合同。 3. 重大误解(Mutual Mistake of Fact): 双方对合同的实质性条款有根本性的理解偏差。 4. 显失公平(Undue Influence): 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或对方的困境达成明显不公平的交易。
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的撤销权存续的时间段。在这段时间内,如果权利人没有行使撤销权,则其撤销权自动消失。我国《民法典》第552条规定了撤销权的除斥期间: -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 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 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 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因此,根据上述规定,撤销权的行使必须在特定的期限内进行,否则将失去法律效力。
除斥期间的起算点通常是从以下时间开始计算: 1. 欺诈:从受害者知道或应该知道欺诈行为之日算起。 2. 胁迫:从胁迫行为结束之日算起。 3. 重大误解:从误解被发现之日算起,时限为九十天。 4. 显失公平:从显失公平的行为发生之日算起。
一旦除斥期间届满,撤销权即告失效,无论是否有其他证据支持撤销主张。这意味着即使合同确实存在可撤销的理由,但只要超过了法定期限,法院或仲裁机构将不会支持撤销的要求。
在某合同纠纷案中,A公司声称B公司在签订合同时对其进行了欺诈,因此要求撤销合同。但是,A公司的诉讼是在其知道欺诈事实后的两年零三个月才提起的。由于已经超过了除斥期间的一年时限,法院最终驳回了A公司的诉讼请求。
另一起案件中,C公司与D公司之间有一份买卖合同,C公司后来认为自己在谈判过程中受到了D公司的胁迫。然而,C公司在胁迫行为结束后超过了一年才提出撤销诉求,法院同样因为超过了除斥期间而不予受理。
除斥期间是保护交易稳定性和效率的重要制度,确保了撤销权不被滥用,同时也提醒当事人在权益受损时要尽快采取行动。在处理合同纠纷时,了解并遵守除斥期间的规定至关重要,以免错过最佳维权时机。
综上所述,合同纠纷中的撤销权受到严格的除斥期间限制。无论是作为原告还是被告,都应在了解自己权利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法律武器,并在规定时间内及时行使权利,以便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热门标签